记者刘刚林
炎炎夏日,暑热难耐。最近一段时间,我州不断出现高温天气,防暑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。为此,记者采访了临夏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登赢。
“天气炎热,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,警惕‘高温病’,防范是关键。”王登赢提醒大家,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、通风不良的环境中,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,以及水、电解质流失过多,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。
【资料图】
中暑的症状包括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后,出现头痛、头晕、口渴、多汗等症状,一开始体温正常或略升高,后上升至38摄氏度以上时,除上述症状外还会有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皮肤灼热、四肢湿冷等情况。
中暑的危害按症状轻重可分为三种
先兆中暑:较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时,会出现大汗、四肢无力、头晕、口渴、头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眼花、耳鸣、动作不协调,以及伴有或不伴有体温升高。
轻度中暑: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,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,并且出现皮肤灼热、面色潮红及脱水的症状,如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。
重度中暑:中暑最严重类型就是热射病,这种病症是由于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,身体产热过多、散热不足,导致体温急剧升高。早期有大量冷汗,继而出现无汗、呼吸浅快、脉搏细速、躁动不安、神志模糊、血压下降,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、肺水肿、心力衰竭甚至死亡。
7类人群为易中暑人群 需特别注意
1.老年人: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,肌体散热不畅。
2.孕产妇: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,身体虚弱,如果长期逗留在通气不良、温度较高的室内,容易中暑。
3.婴幼儿: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,体温调节功能差,皮下脂肪又比较多,对散热不利。
4.心血管病患者: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,加重心血管的负荷。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,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,所以容易中暑。
5.糖尿病患者: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,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,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,容易中暑。
6.感染性疾病患者: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,让机体产热加速。
7.营养不良的人: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血压下降,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,这类人群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,从而中暑。
预防中暑要注意的三点
充足饮水。高温天气中人体水分流失速度加快,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,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,建议至少每小时喝2~4杯水,饮水应少量多次,不断提醒自己补充水分。需要注意的是,大量出汗将会导致体内盐分与矿物质的流失,应注意补充。
避免露天作业。避免超长时间太阳直射,外出时应穿着浅色系的宽松衣服,并戴上遮阳帽或遮阳伞以阻挡日光直射。平时在户外或高温环境下的劳作者尤其要注意,避免在太阳直射、高温、不通风的环境活动或劳作。
充足睡眠。睡不好、劳累的情况下,更容易发生中暑的状况。所以,每天的作息应有规律,中午小憩,保证足够的睡眠。需要注意的是,睡眠或小憩时,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。
发现中暑的人该怎么办
王登赢说,将患者尽快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,有条件可以使用空调、电风扇降温,需注意室内外的温度差不要超过6℃,然后用冰袋或者一些冷的物品,用毛巾包裹好,置于患者的腋窝下、颈部等处辅助降温。给患者喝一些运动饮料,包括带有钾离子的饮料,也可以用藿香正气水进行治疗。可以用温湿毛巾擦拭患者全身,使体温能够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,但不建议用酒精进行擦浴,因为低温可能会造成患者严重的不适。
王登赢提醒,对于大量出汗伴有中暑的患者,饮用纯净水、矿泉水可能会加重抽搐的症状;如果患者意识不清或昏迷,禁止喂水,以免造成窒息;中暑严重者肌肉会发生不自主的抽搐,发生这种情况不要在病人嘴里放任何东西,不要刻意束缚其抽搐的肢体,可用软物(如床垫等)垫在病人身下;如果发生呕吐,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,防止误吸;如果患者出现痉挛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意识不清等情况时,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。
编辑:马少华责任编辑:孔令定
关键词:
最新资讯